為什么說IBM是一家“獨一無二”的公司?
本文轉載自IT時報,作者:王昕
IBM宣稱,自己已經完成了100多年公司歷史上第四次轉型,開始加速快跑;下一步,IBM要帶領各行各業一起轉型。
當互聯網的突進浪潮按下休止符,人工智能等新型技術在企業應用爆發,IBM正在和傳統行業攜手抓住這個窗口,完成面向未來的數字化重塑。
9月12日,IBM大中華區董事長陳黎明接受《IT時報》專訪,發布了IBM中國“3+3”轉型戰略升級2.0版,這意味著,IBM在云計算、人工智能、區塊鏈等業務板塊全面進入“成熟期”,與之相對應,IBM的龐大客戶群亦“蠢蠢欲動”,期待已久的新一代數字化轉型“藥丸”終于被送到了他們的手中。
第四次轉型宣告完成
“IBM在過去幾年中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轉型,比歷史上任何一次轉型都要困難,非常之艱巨,非常之困難。今年年初,我們向全世界宣告轉型已經完成,從此之后IBM進入全面加速的階段。”
“IBM在自己如日中天的時候告訴自己,我要革自己的命、要轉型,這比形勢所迫的背水一戰難得多。”陳黎明認為,沒有人會在順境中給自己找茬,IBM就像一艘巨輪,在航行順風順水的時候,重新定義了自己的航向。
IBM告訴業界,未來的企業是要發展成為平臺型、高度自動化機器學習、敏捷靈活組合式的企業,稱之為“認知型企業”。“IBM已經率先轉型成為全球領先的認知解決方案和云平臺公司。”陳黎明肯定地表示,IBM歷史上第四次重大轉型宣告完成。
截至2018年6月,IBM已經連續三個季度實現收入增長。從2017年6月到2018年6月, 云計算、數據分析、安全、人工智能等戰略業務營收共390億美元,同比增長15%,占公司營收的48%,也就是說IBM總收入將近一半來自于新興業務。
據陳黎明透露,IBM中國區的戰略轉型業務占比與全球的水平非常接近,“這些轉型業務已經占到我們業務的相當比例,成為未來發展的顯著增長點和發展方向。”
三年一變
“中美畢竟相隔1萬多公里,中國的本土市場、客戶、政策環境、經營條件等與美國和全球都不一樣,這時候需要我們做大膽的探索。”
2016年3月,陳黎明宣布“認知商業”戰略在中國正式落地,這算是他與轉型的“三年之約”。3年前,陳黎明推出了IBM大中華區“3+3”轉型戰略,即三個戰略支柱(再造核心業務、推進新的成長計劃以及大膽探索嘗試,推動尖端科技落地中國)和三個戰略支點(信任、人才、簡化流程),著手對IBM大中華區進行業務和管理的再造和升級。
“3+3戰略是應對當時的全局商業和政策環境,針對IBM內部管理體系和自身轉型方向提出的。”陳黎明向《IT時報》記者表示,歷經3年時間,3+3戰略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,6個象限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。
IBM中國向全球交上了一份滿意的成績單。這三年,IBM內外部展開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變革,增進了和政府的往來,IBM與浪潮成立合資公司,開發、推廣Power服務器,與中國電子成立合資公司,將Watson Health落地中國,IBM還與沃爾瑪、京東、清華大學合作,成立了國內第一個食品安全區塊鏈溯源聯盟等。
三年來,陳黎明從一位空降高管成為真正的“IBM人”,這三年中到底經歷了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,“有做事情非常困難時候,你必須堅持,咬牙克服,挺過最艱難的時刻之后也許就是一片彩虹。如今回過頭來看,當你發現自己確實給企業帶來了變化和影響,做出了貢獻,這才是最大的滿足。”
如今,外部環境再次發生變化,商業、科技、前沿科技的成熟度以及IBM企業內部的認知都在實時刷新。9月12日,陳黎明首次向國內媒體披露了IBM中國“3+3”戰略2.0版最新戰略藍圖——繼續鞏固核心業務如系統硬件、認知解決方案、云計算、企業咨詢服務、信息科技服務等核心業務;加速推進云計算、人工智能、Watson健康、物聯網、區塊鏈業務的進程;將智慧供應鏈、車聯網、量子體驗、最小的計算機等最新科技引入中國,成為新的戰略支柱。
針對3+3戰略2.0版的升級和變化,陳黎明解釋,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如今的三大業務支柱更加“粗壯”了,人工智能、區塊鏈等業務的成熟度快速上升,并從原來的“探索性業務”升級為現在的“成長型業務”,越來越豐富、粗壯的業務枝干成為IBM這棵大樹繁茂的關鍵。
與之相輔相成,新的戰略支點被定義為持續推動IBM整合、人才培養、流程簡化,其中“IBM整合”是2.0版中新提出的概念,陳黎明說,“該計劃旨在整合內部資源,構建共同的目標。IBM作為一個整體,擁有競爭對手難以比擬的優勢,擁有了共同的目標之后,IBM可以為企業客戶提供幾乎所有的一站式服務。”
生生不息的業務流
“我常常對大家說,我們得‘吃著碗里的,看著鍋里的’。我們一邊品嘗著今天的面包和黃油,但同時還要關注于地平線上逐漸浮現的新機遇。面包、黃油吃不飽就沒有今天;看不到那條‘地平線’上的機遇,則會踏空或落伍。”
IBM本身就像是一個未來前沿技術的研發者和孵化器,并擁有先進技術和應用所需要的、內生的廣闊藍海空間,幾乎每一個企業級的新興技術都能在IBM體內完成從出生到成長、壯大、普及的全部業務生命周期。
作為一家百年老店,新技術在IBM體內的研發和商業化周期可以長達數十年,今天人們看到的人工智能、區塊鏈等技術已經在IBM的實驗室沉淀了很長的時間。數據顯示,2017年IBM在美國共獲得創紀錄的9043項專利,連續25年稱霸全球,這些專利將近一半來自人工智能、云計算、區塊鏈、量子計算等關鍵性領域。“IBM是一家科技公司,這是我們的成色。”陳黎明說。
3+3戰略中的“核心業務、成長計劃、尖端科技落地”三個產品梯度,在陳黎明看來是“流動”的,“大力推進的項目,一旦形成規模營業收入,就將其并入核心業務中,同樣尖端科技也會走出探索期,進入成長計劃。”
例如,云計算業務在IBM的業務版圖中就實現了“不鳴則已,一鳴驚人”的快速發展。最新財報數據顯示,IBM云業務營收為185億美元,同比增速高達23%,新興戰略型業務的49%都由云計算貢獻。IBM正成為混合云市場的主導云計算運營商,面對仍然藏在企業內部的全球80%數據量,IBM前瞻性地“預訂”了一個更廣闊的企業級云計算藍海。
IBM中國3+3戰略是IBM商業邏輯的完美詮釋。隨著某個新技術新業務的不斷成熟,它會逐漸從新興業務轉變成為成長型業務,最后沉淀為核心業務,隨著技術的革新,某些業務會逐漸變得“商品化”,就像當年的PC業務,IBM會大膽放棄這些低附加值的業務形態,此時會有更多增長業務成為核心業務填補進來,這樣周而復始,使得IBM一直牢牢占有企業級服務的橋頭堡。
也許目前很多探索型業務和技術看上去似乎不太像支柱型業務,一時不能帶來巨大的現金流。但這是IBM最重要的支柱,是未來業務發展的源動力。陳黎明堅信。
如此“三步走”的商業邏輯,能夠實現IBM業務的可持續發展,新技術不斷為IBM業務生態輸入創新源動力,實現業務流的自我造血能力,如此一來,IBM的業務流即可以周而復始地循環發展,生生不息。
別把襯衫穿成棉襖
“讓員工感覺到身上的痛點越來越少。我經常對員工說,要么忍受著你的痛點,要么我們就動手把它撕掉。”
如果說三個戰略支柱是圍繞業務進行的,那么三個業務支點則是圍繞人和企業展開的。
“從IBM的角度來說,我們今天的外部環境發生著非常大的變化,IBM作為一個整體,所有人必須擁有共同的目標。”陳黎明說,IBM可以做到從硬件、軟件,到傳統咨詢、新興業務拓展等一站式的服務,“我們整合內部資源的目的是為了構建一個共同目標團隊,共同參與市場競爭,為客戶服務。”
為了實現上面的目的,流程簡化和人才培養都變得非常務實和接地氣。“就像我們夏天穿襯衫,千萬不要因為襯衫破了一個洞就打一個補丁,久而久之,補丁加補丁,把襯衫變成了棉襖。”陳黎明提醒,積重難返的工作流程是潛在的威脅。
“流程簡化總是我最讓我興奮的話題。”陳黎明說道,在過去的3年中,IBM中國一共簡化了約197條流程,這個數字每個星期都在增長。例如,IBM內部的出租車報銷制度叫作“里程計劃”,經過不斷優化,這個小小的制度已經升級至4.0版本,這代表IBM內部管理上對于公平與合理的極致追求。
與流程精簡相輔相成,企業文化的悄然變化也正在IBM人身上打下烙印。如今,穿著深藍色西裝襯衫的“制服組”早已成為過去,很多員工穿著T恤衫上班,在整個大中華區除了大型活動,很少有人打領帶。“當然,我們并不認為穿上西裝就不具備創新能力,穿著T恤衫就更具創新性。我們想給大家傳遞的信息是變化已經來了,我們的文化要變得更加輕松、自由,員工能夠暢所欲言。”
“IBM的品牌本身就是強大磁場,包括我們的價值觀、企業文化、內部發展機遇、人才路徑,都時時刻刻吸引著所有人。目前我們人才的流通率保持在非常健康的水平,如果其他企業來挖人,即便漲薪50%,我們的員工眼都不眨,那說明我們做到了。”
更有趣的是,陳黎明希望每一個普通老百姓也能看到IBM企業文化由內而外的變化,2017年開始,IBM的廣告風格開始變得親民。“開玩笑說,我們過去的廣告看3遍都看不懂,太高深、太有內涵,這一年來IBM的廣告風格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,讓所有人都能一目了然、耳目一新。”
沒見過一家跟IBM一樣的公司
“IBM是一家全產業鏈公司,雖然在每個細分領域IBM都面臨非常多的競爭對手,但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具備IBM這樣全行業覆蓋的能力,這是絕無僅有的。”
談到IBM的企業級能力,全球十大汽車廠商、十大油氣公司中的8家、前二十大多元化公用事業公司中的11家、十大能源企業中的6家、十五個最繁忙機場當中的9個,都與IBM在包括物聯網等人工智能領域有著深入的合作。全球前十大銀行、全球前十大零售商中的9家都在使用IBM的云平臺即服務。
IBM扎根中國已有近40年時間,幾乎與改革開放同齡,一路走來,IBM伴隨著中國的企業經歷了信息化到智能化的整個歷程。
例如,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華為轉型,IBM還是很多中國傳統企業巨頭轉型的重要伙伴, IBM和五糧液建立戰略合作伙伴,打造了五糧液從信息化到數字化、智能化的轉型;在金融領域,IBM幫助一家國有大型銀行,歷時五年完成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向平臺型、敏捷銀行的轉型。IBM還與蒙牛乳業、東方航空、郵儲銀行、兗州煤礦、宏橋集團等一大批行業龍頭企業建立了轉型伙伴關系。
IBM就像一個接口,是傳統企業對接數字化轉型的接口,也是360行從實體經濟對接數字化重塑的接口,從這個企業戰略定位來看,IBM走在獨一無二的道路上。
“我還沒有見過任何一家跟IBM一樣的公司,一家能夠提供完整全產業鏈企業級IT服務的公司。”陳黎明說。